對于池塘養殖來說,產量往往與效益有關。而要提高產量,就必須提高池塘的養殖密度和飼料投入量。但是,提高飼料投入量必然帶來魚蝦代謝廢物的增加,其中最關鍵的是氨氮的增加。
要提高池塘的飼料承載量(即飼料投入量),前提是提高池塘對氨氮的處理能力。如果沒有提高池塘的氮處理能力而直接提高飼料投入量,必然導致池塘水體中氨氮的積累,當氨氮積累到一定程度,就會引起池塘生態系統紊亂、或病原滋生、或甚至直接引起養殖動物氨氮中毒。 因此,想提高產量,必須提高池塘生態系統氨氮的處理能力。所以,池塘水質管理、生態調控必須了解、關注、研究氮的來龍去脈,并盡可能提高對氮的處理能力。 池塘中氮的處理有多種生態系統,不同的養殖模式,起作用的氮處理系統有所不同。雖然換水可以快速轉移,但會造成大環境污染。在我國,大環境已經污染,靠換水也已經不行了,所以,養殖人員必須了解、掌握、并且能夠操控這些系統。
池塘中氮的處理系統: 同化系統,包括自養(藻類)同化生態系統和異養(細菌)同化生態系統; 異化系統,包括好氧脫氮、厭氧脫氮和硝化系統。 一般來說,低產、中產池塘自養同化生態系統為主,異養同化生態系統為輔;高產池塘自養同化和異養同化都很重要,同時還含有一定的硝化系統;而超高產池塘主要依靠異養同化生態系統和異化(好氧脫氮、厭氧脫氮和硝化)系統。
|